研习君语
种种器物安置妥当,让人心里舒服敞亮。
清代文人李渔说:“安器置物者,务在纵横得当,使人入其户登其堂,见物物皆非苟设,事事具有深情”。
文房器物中,有一种雅致的存在,叫都承盘。
01 收纳“神器”
都承盘是文人雅士陈设小件文玩的一种案头文房家具,其作用就类似于现在我们家庭当中的收纳盒或者是收纳筐一类。
“都”,读“dou”,意指什么都能承纳的盘子。既可承笔墨文房,又可作茶海托盘、递茶端酒招待客人,还能藏珠宝细软、闺房针线,堪称明清文人的收纳“神器”。
王世襄先生的《明式家具研究·名词术语简释》一书中有关于都承盘的说明,都承盘又写作“都丞盘”、“都盛盘”或“都珍盘”,意思是一盘可以承放多种东西,有着包罗万象、海纳百川之意。
作为文人雅士案头的不可或缺之物,自然博古之中,又风雅之至,绝对是文人雅士陈设小件文玩中的典型代表。
02 造 型
都承盘涵盖了很多文人的设计思路,流传下来的款式也很多,体形不大,多为方形结构,上下两层。
上层通常四面围成,以方便物品盛放,用以盛放笔筒、印盒、小器古玩等物品。下层通常设有两具抽屉,用以盛放印章等小型文房器物。
清早期 黄花梨鱼门洞围子都承盘
有些都承盘精妙地安装了机关,采用推入式方法开启柜门,推入两边抽屉则可合上都承盘,不需要把手和拉环。
在制作上,多为榫卯结构,交接或转角的部位,可充分发挥挂榫特点,严丝缝合,紧衬严谨。
清早期 黄花梨鱼门洞围子都承盘 局部
在此基础上,运用工艺手法,进行适当的装饰处理。比如四周会制作出来卷边或者是栏杆,从内而外流露出一种古人的文化气息。
王世襄先生旧藏,《明式家具研究》“其他类”之戊26,名“栏杆式都承盘”,堪为经典。
这件都承盘十分精美,古人雅致生活和书卷气息的“残留”十分浓郁,里里外外都浸透着人心和时光的温度。
盘方形,四面栏杆造成井字棂格,北京匠师称之为风车式,下设抽屉两具。选材用纹理流动华美的鸂鶒木,灿绚可爱。其结构为四根栏杆望柱,直通盘底,形成角柱。
三面盘墙,均用整板,板端出长榫,和四根角柱榫卯相交,与常见的攒框打槽装板结构不同,为制作墙柱结构家具提供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制造方法。
如今,市场上生产的的绝大多数都承盘,都是完全模仿此件制作的。
03 追 溯
文人案头的传统可谓由来已久,宋代名士林洪所著《文房图赞》中,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当时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文房器具。
作者将十八样文房器具戏封为“十八学士”,名曰:毛中书(毛笔)、燕正言(墨条)、石端明(砚)等等,其中排在最末位的,是盘都承。
宋 林洪《文房图赞》版画插图
书曰:“槃都承,名藏,字利用,号通悟先生。”
都丞,是地位很低的小官,同时也是最低调与任劳任怨的角色,因此字“利用”,是一名藏纳高手。任何琐碎零散的案头小件,都可轻松放入盘都承中。
清 紫檀漆绘花鸟都承盘
明代贪官严嵩家产抄没文献《天水冰山录·都丞文具》记载有:“铜水柱一箇、铜笔架一箇、铜熨纸一箇……以上,共贮都丞盒一个内。”可见都承盘作为收纳文具的器物在当时也是一种定式。
清朝时期,都承盘的样式非常多,还有部分都雕刻都比较精美,能够呈现出中国文人对于精神追求的一种物态化。
康熙年间有位很有名的剧作家,叫黄图珌,自号“守真子”,是个风雅妙人。他除了剧本以外,还写过一本类似《闲情偶寄》的书,叫《看上阁闲笔》,并给都承盘起了个很美的名字,叫“碎锦匣”:
一凡文房适用之具,俱可盛入于内,几案间所最要而不可阙少者也。予曾制尺许长、五寸阔、二寸高扁匣,以备收拾残编剩稿,名曰碎锦匣。既便且益也。
“我们不妨想象某一位明清文人,身处江南的烟雨中,在黑瓦白墙里,时而茗碗炉香,时而花间丝竹,时而兰亭临摹,时而池畔观鱼。这时,那件都承盘,正静默无言,安然摆在书桌上,旁边就是摊开的笔墨纸砚,半就的琐碎诗篇。”
在众多文房用具之中,尤以木器之韵味最为隽永独特。无论是纹质瑰丽的天生奇美,还是蟠曲随形的自然神工,都将文人追求朴素之美的精神,表现到极致。 而古人对木头的内心亲和,又是隐埋于身体血液当中的。木作延续着历代生活起居之根本:从平地而起的房屋,到登堂入室的家具,再到陈玩案头的器具,木作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。 作为文房木器,都承盘形制虽小巧,制作却十分考究,作为一种集雅致美观与实用的木作文房器具,既方便托承,又能保持文具的整齐洁净,还有澡身浴德的寄意,蕴含有浓厚的人文气息。 本期《文房清供》我们介绍了都承盘,你是否有新的认知和了解呢,下一期你还想了解哪一种文房清供呢?欢迎大家留言,我们下周四见!